徐志摩诗碑 Memorial stone for Xu Zhimo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原名章垿,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父亲是当地富商。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梁启超为其老师。
徐志摩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0年10月,时年23岁的徐志摩完成在美国的学业后前往英国追随罗素,“想跟这位二十世纪的伏尔泰认真念一点书去。”但徐志摩到英国后,由于罗素在战时主张和平及离婚,罗素已被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除名。徐志摩失望之余,先去伦敦大学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书半年,1921年4月徐志摩经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介绍,与英国政治学家戈·迪金森认识。经其介绍,徐志摩得以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当特别生,随意选科旁听。他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打算攻读经济学和政治学博士学位。1921年10月,徐志摩正式入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文学与伦理学。他作为研究生入学,不用攻读学位,没有考试和写论文的压力,可尽情欣赏剑桥的美景、享受自由的时光。他的兴趣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与历史学,转移到文学。在剑桥,徐志摩先是与夫人张幼仪在距离剑桥六英里的乡下沙士顿合租房子,1921年秋,徐志摩一个人搬到剑桥。徐志摩自己回忆,“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转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 ,“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像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徐志摩经常穿着中国长袍飘然出入众学院之间,也经常手挟中国书画手卷,跟老师同学高谈阔论。他的朋友满剑桥,特别是在国王学院,他是一个相当有名气的人物。在剑桥期间,徐志摩认识了到剑桥短期游历的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林长民16岁的女儿林徽因,他开始苦苦追求这位“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因,同时他受济慈、雪莱等影响开始写诗。在剑桥,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随后谈起恋爱,据说《再别康桥》即是后来怀念她所做。为了林徽因,徐志摩1922年解除了与前妻张幼仪的婚姻。徐志摩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5年3月徐志摩第二次到剑桥,以考验自己对陆小曼的爱情。1928年第三次到剑桥,他与陆小曼的婚姻并不顺利,于是,他赴欧洲旅行,趁机去自己的精神之乡剑桥疗伤。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访问剑桥。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没有人认识他,怅然若失。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挥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诗。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邮政飞机由南京到北平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在济南撞山罹难,时年34岁。
2008年7月8日,国王学院纪念中国诗人徐志摩的石碑在学院后院的国王学院桥King's Bridge 旁边落成;这块石头是剑桥的一位中国朋友,江·西蒙将《再别康桥》的首行和末行“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刻在了石碑上,并将它带到剑桥。石碑用的是北京的白色汉白玉。立在此地以作为连接中国与国王学院间纽带的标志 。学院的宣传材料说诗中所提及的“金柳”,便是学院后院桥旁边的柳树。不过徐志摩的“康桥”究竟是康河上的一座桥还是泛指整个剑桥镇?是特指的一座桥还是泛指康河上的任意一座桥?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摄制组在剑桥拍摄时,选择了国王学院的卡莱尔桥,理由是徐志摩曾在国王学院读书,而林徽音就住在卡莱尔学院,卡莱尔桥Clare Bridge是他们约会都会走过。片中有个夜晚上船的地方就在Clare Bridge 下拍的。这些问题争议很多,不必特别在意。倒是徐志摩在国王学院听课的一学年中会时常走国王学院桥。